儷禾鉑珠寶每個月都會定期舉辦員工的讀書會分享,藉由這個讀書會,來增進員工在各方面的知識,我們也在此部落格跟大家分享

這個月的主題來自商業周刊~~六種頭腦體操

6種頭腦體操 讓腦力二度成長

6種頭腦體操 讓腦力二度成長

本篇文章摘自:商業週刊第 999
作者:陳雅玲

腦神經科學家研究出一套「運動」大腦細胞的方法,這6大方法有動有靜,有鬆有緊,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按表操課,鍛鍊自己的頭腦。

大腦越運動越好用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個觸類旁通、才思敏捷的人。但如何鍛鍊自己的腦讓它越來越靈光?其實日常生活簡單的六大方法,就可以讓你輕鬆的打造金頭腦:

方法一:懷抱好奇心,刻意接觸新事物

大腦神經元是最喜新厭舊的,只有遇到新的刺激,才會產生新的連結。韓國醫師柳尚遇在《為什麼他們會有錢——探討富翁的大腦秘密》書中建議:一個喜歡讀詩或小說的人,不妨改讀一些專業或實用的書籍;喜歡聽搖滾樂的人,可以改聽古典樂或民族音樂;喜歡看連續劇的人,可以挪出一點時間來看新聞評論節目。藉由這種方式,嘗試接觸自己不甚熟稔的領域。

就算強逼自己也好,唯有持之以恆的為腦子灌注全新形態的資訊,「突觸」才能製造新的連接網,腦的靈活度也才會隨之提升。

此外,積極參與不同行業、領域的人會出席的場合,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。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,若想進行一場融洽的對話,就要理解對方的談話內容,並懂得將自己的想法以合乎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。尤其隔行如隔山,與其他行業的人談話時,為了理解對方的談話內容,勢必要比平時更集中注意力,這會讓掌管理解語言的左腦,以及掌管邏輯思考的「額葉」,更多互相刺激,腦部的活動也會變得更加活躍。
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表示,他的學習,跟所謂大師的談話也佔滿大比率,例如跟葛林斯班、波特、季辛吉對談。這與柳尚遇醫師的建議,完全不謀而合。

方法二:規律練習計算題、玩棋盤遊戲

曾有科學家讓腦部機能逐漸退化的阿茲海默症患者,在六個月的時間內,每週兩至五次,每次十分鐘的時間,去解一些簡單的計算題。實驗結果顯示:他們的認知能力、記憶力以及語言能力都有了非常顯著的改善。

重點不在問題的難度,而在持續接觸全新模式的計算題。假如這次解的是加法,那麼下次改換乘法,再下一次就要換成除法。於是腦部沒有時間去熟悉這些計算題,就不會流於機械化。快速練習不太困難的計算題,就可以讓左腦和右腦同時變得活躍,前額葉皮質也會更加活性化。

此外,用棋盤遊戲代替電腦遊戲,也是一個鍛鍊大腦的好方法。

根據日本大學(Nibon University)的研究顯示,經常玩電腦遊戲會導致前額葉皮質的機能下降。從國小低年級起一直到大學,每週兩至三次,每天玩一至三小時電腦遊戲的人,就算在不玩的時候,前額葉皮質的活動依然比較遲鈍。反之,在玩棋盤遊戲時,會刺激到負責預測、判斷等高等認知能力的前額葉皮質。遊戲若有限定時間,會因緊張而分泌大量的神經傳導物質,而使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更加活躍。沒有棋友對弈的時候,不妨進入www.blokus.com網站,和電腦進行一場棋盤遊戲。

方法三:閱讀新聞標題,整合出脈絡

柳尚遇醫師實驗發現,閱讀新聞是創造富翁之腦的重要方法之一。但讀新聞不需要一字不差的精讀,而是藉由閱讀新聞標題,訓練自己掌握整體的脈絡,進而鍛鍊主掌邏輯、推理能力的前額葉皮質。

在實驗過程中,柳尚遇讓富翁和一般人閱讀相同的報紙,結果顯示一般人逐條詳讀每一則新聞,反觀富翁僅僅閱讀標題,就可以掌握最近的社會脈動。閱讀新聞的習慣,和如何處理資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富翁們平時就習慣把所有的新聞整合成一則大新聞來讀,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事物,在無意識下賦予脈絡。

方法四:觀賞抽像畫,發揮創意詮釋

人們在觀賞抽像畫時,總是難掩尷尬。雖然試圖把畫名和作品連貫在一起,但就是連不起來。同樣的一幅畫,每個人的詮釋各有不同。有人可能在畫中看到一隻蝴蝶,有人卻看到大象。這種現象乃是欣賞者在毫無規則的抽像畫中,各自賦予一套規則所致。

包括抽像畫在內,觀賞不熟悉的畫作時,人們可以發揮自己的創意,以自己的詮釋來掌握作品的特性,有助於鍛鍊我們的大腦前額葉。而且抽像畫可以激發好奇心,當人們感到好奇時,體內就會分泌神經傳導物質——多巴胺,讓一個人充滿熱忱,有助於讓腦部活動變得更形活躍。

經常觀賞抽像畫,也可以培養全方位思考能力。抽像畫可以因不同的觀賞者和觀賞角度,形態也會有所不同,因此即便是欣賞同一幅畫,也會出現各種不同的詮釋。養成從不同角度觀賞抽像畫的習慣,久而久之便可以培養出全方位的思考能力。 

方法五:運動活化小腦,增強學習力

你可能知道消耗體力的運動能鍛鍊心肺功能或肌肉,但你可能不知道,運動會直接影響腦部,讓人更聰明。

科學家發現活動能夠促進形成新的神經元。加州神經學者凱吉(Fred Gage)在老鼠籠子裡放置了一個簡單的滾輪,發現即使之前有學習困難的家鼠,透過跑步也能提高牠們的成績。凱吉在牠們身上發現到較多的神經元成長素,而且其腦中新形成的神經元,是不愛運動的老鼠兩倍以上。

腦的運動中樞在小腦,多運動可以讓小腦更發達。有趣的是,科學家發現,小腦不僅管運動,同時在思維和決策上,也有重要作用。在一九九二年,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科學家格拉夫曼(Jordan Grafman)發現,小腦退化的病患無法如正常人一樣規畫做事的步驟。一九九七年的一項腦神經照影研究發現,要回憶剛剛聽別人背誦的一系列字母,受測者的小腦會變得活躍起來。

美國精神健康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Jay Giedd博士則發現,我們所處理的複雜問題,包括運算、音樂、哲學、決策、社交等等,都需要小腦參與。

因此,每天半小時的運動是需要的,不僅鍛鍊肌肉,更是如盧梭所說的,「主要是為了心靈,才有必要鍛鍊身體。」

方法六:休閒放鬆,創造頓悟良機

靈感的湧現,都在放鬆狀態。我們大腦每天接受那麼多複雜的小訊號,但在嘈雜的環境中,「前上顳回區域」功能受到壓抑,無法將看似不相關的資訊進行集結,靈光乍現的頓悟過程不可能出現。

所以英國科學家牛頓是躺在蘋果園裡,想出地心引力定律;丹麥科學家玻爾是在凝神注視賽馬時,想出分子結構。台英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、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羅明通,每次旅行,在凝視星球、觀察動物、眺望大草原時,大腦從平時過多干擾的環境抽離,原本無暇深思的大論文,都能靈如泉湧。

由此可見,適度的休閒或放鬆,不僅不會讓腦袋「空空」,反而是絕佳的鍛鍊方式。 腦部保養:放慢節奏、睡眠不可少 我們積極鍛鍊自己的腦袋。但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,也是台大醫院精神部醫師胡海國提醒,腦力也不可以被濫用,腦就像腎臟、肝臟一樣是身體的一個器官,忍受壓力的程度也有限,所以日常就要保養它。

最有效的做法還是,放慢我們的生活節奏,例如說話慢一點,不要總有忙亂感。因為快節奏會讓我們的腦隨時維持在警覺狀態,腦力消耗會更快。就像跑馬拉松一樣,前面跑得快,到後來就後繼乏力,更容易感覺疲倦。長久下來,還可能出現焦慮症等精神疾病。

此外,醫師建議,多攝取對腦有益的Omega-3脂肪酸與維他命B群,前者可增加記憶力,後者則能增加腦的能量,提振精神。當然也要擁有充足的睡眠,最好十一點前就寢。

平常工作時,每小時要讓自己的頭腦有三到五分鐘的放鬆。怎麼做?胡海國建議,先是做五次深深的腹式深呼吸,體會腹部肌肉放鬆的舒適感,再做五次力道比較小的呼吸,吸氣時腳趾用力向下壓,像是要抓地般,吐氣時再慢慢放開,最後再做五次平穩呼吸,體會每次吸氣與吐氣時,平穩呼吸的舒適感,並去想像這種放鬆的舒適感,是從腳底一路延伸到腳板、腳踝、小腿到膝蓋。

這樣做的好處在於,腳趾的放鬆可以操練頭頂大腦皮質的運動與感覺神經細胞。訓練呼吸的平穩度是在操練延腦的功能。細細的體會身體放鬆的舒適感,則是操練腦的整體表現,使它能增強放鬆度,避免腦力的過度濫用。(文曠文琪)

吃什麼最補腦?──4大營養素攝取來源

omega-3
脂肪酸

高脂肪魚類:秋刀魚、青花魚、沙丁魚、鮭魚、鰹魚、魷魚、大比目魚

其他:亞麻籽或亞麻籽油、馬蕁草

功能:被譽為萬能補腦素,可增進記憶力,提高學習效果,讓腦袋變聰明,預防高血壓及動脈硬化。

原理:釋放乙醯膽鹼,促進大腦神經細胞成長,並降低壞膽固醇及中性脂肪。

攝取方式:其中DHAEPA易氧化,應趁新鮮盡早食用,或和維生素ACE等抗氧化劑一併攝取,效果更好。

磷脂酸膽鹼

大豆及大豆製品:如豆腐、豆漿、納豆、豆乾等

雞蛋

功能:又稱卵磷脂,讓腦部變得更靈活,思緒清晰、提升記憶力 原理:有助乙醯膽鹼合成,修復受損的細胞膜。

維生素B

肝臟:是維生素B群的寶庫

全穀類、酵母、小麥胚芽、豆類、牛奶、肉類等

功能:促進代謝,提振精神

原理:神經細胞和神經傳導物質生成的重要成分。

攝取方式:應每天攝取,並一併攝取8B群,因其互為催化劑及輔助劑屬水溶性維生素,過量隨尿液排出體外,也易在食品加工過程流失 抗氧化維生素。

南瓜:可一次吃到維生素ACE

維生素A來源:胡蘿蔔、菠菜、鰻魚、雞肝等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hobo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